ayx官网登陆:山寨品牌珀莱雅:老营销号上位史

产品中心

产品中心
产品中心

山寨品牌珀莱雅:老营销号上位史

来源:ayx官网登陆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3-18 13:37:46


  前几天天猫发布了双十一第一阶段的成交金额榜,虽然只是第一阶段,但基本已经能看出格局了:新消费品牌一片惨淡,老品牌们坚挺无比。

  玩具类目,泡泡玛特从第一跌到第五,而这个类目的前三名分别是宝宝巴士、乐高,以及排名第一的,万恶的财团B。

  再看看餐饮,虽然有三顿半、空刻和认养一头牛守住三个席位,但星巴克和肯德基分别拿下前两名,说明今年的主题已经不是卖货了,而是卖餐饮到店券。

  电子消费品和服装领域就更明显了,比如手机和大家电,比如男女装和运动服装,这些主战场基本都是老家伙们比较能打,只有小家电和内衣这种边缘赛道留给了新消费玩家。

  先说彩妆,花西子一波自爆,把自己从去年的彩妆第一直接干到了彩妆第十,不过好歹还留了个位置,更惨的是曾经的新消费第一股完美日记,如今前二十都进不了。不知道当年高点买入的股民,现在心态可好。

  护肤那边就更极端了,前20里一个新消费品牌都没有,第一名是珀莱雅,一个老国货。

  其实去年双十一,珀莱雅就是国货护肤销售额第一了,今年更猛,直接把雅诗兰黛欧莱雅兰蔻踩在脚下,登顶销冠。

  反超欧莱雅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,听名字就知道,珀莱雅这一个名字,就是蹭的两个洋牌子的名字,一个是欧莱雅,一个是资生堂旗下的欧珀莱。

  另外呢,花西子自爆,给了很多彩妆品牌增长空间。目前双11彩妆第一的品牌叫彩棠,去年第12,今年不声不响就到了第一。而彩棠背后的母公司呢,也是珀莱雅。

  作为一个零零年代诞生的牌子,珀莱雅在长期资金市场最为人称道的特点是「穿越周期」。在一众新消费品牌接连陷入「价格困境」的时候,这一点就显得难能可贵了。

  所以这期内容,我打算拿珀莱雅为线世纪以来国货护肤品行业的转变,顺便聊聊国货卖得贵这件事。

  所谓「穿越周期」,首先得定义什么是周期。我认为我国美妆护肤行业的周期变化,核心其实是渠道变化。而对应这个渠道变化,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可大致分为买话术、买品牌和买概念。

  这里要注意一下,我虽然这么去分,但每个阶段并不是完全独立的,话术、品牌和概念三者本身也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共生关系,只是不同版本下,应对策略侧重点会不同。要穿越周期,就必须赌对版本。

  从经营上来说,跨国巨头比国内品牌更早理解广告营销和抢占市场的重要性。从1990年美加净被庄臣收购算起,国货日化经历了一波长达20年的大败退,丁家宜、小护士、大宝、孩儿面、羽西等品牌陆陆续续被收购后淡出市场,而更多的小品牌直接在宝洁、联合利华、欧莱雅的压制下溃败。

  这里面具体原因很多,但根本在于,当年的美妆护肤领域,跨国巨头从产品技术、营销理念到资金实力,都要远超国货品牌。还想做这门生意的国货品牌,不给自己披一层洋皮,是很难存活下来的。我要穿越回到2000年,高低也得搞出个馆莱雅,馆诗兰黛。

  而珀莱雅的创始人在创立珀莱雅之前,就是给丁家宜、小护士做代理的,属于用身体感受过跨国巨头的恐怖。

  面对这样的情况,珀莱雅选择的第一个渠道是CS渠道(Cosmetic Shop),也就是化妆品专营店。除了像丝芙兰、屈臣氏这种大型连锁店以外,过去各地还有许多这种小店,进去啥都有,从护肤品到化妆品,还有许多洗发水沐浴露啥的,不一样的品牌的产品都放在一家店里。

  和大型商超(KA渠道)比起来,CS渠道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非常下沉,还可以下沉到县城乡镇,对没啥品牌力和大资本的小品牌特别友好。

  这就在大品牌覆盖不到的小城市和乡镇市场,给国产小品牌留下了许多市场空间。

  有销售和没销售的区别,就在于没有销售的小卖部,更适合卖洗发水,沐浴露这样全民广泛接受的日化产品。而有销售的门店,就可以推销,可以去做消费者教育,告诉消费者洗脸要用洗面奶,夏天脸上抹水保湿,冬天要用面霜。

  珀莱雅就把重点放在了CS渠道上,花了大力气去培训经销商,给销售员提供话术。

  培训这件事对CS渠道很重要。因为店里一般不止一个品牌,当你比同行更努力去培训销售,那么在店里这么多产品里面,销售一定更熟悉你的产品,也会更擅长卖你的产品,销售效果就会更好,从而激励销售更努力向消费者兜售你家的产品,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。

  靠着CS渠道起家的品牌也不止有珀莱雅一家,国货护肤美妆品牌的崛起,基本也是伴随着CS渠道增长而来,双方能够说是互惠互利。

  在CS渠道的阶段,消费者其实是买话术,因此渠道铺得多广,销售员的培训得多寡,都是销量的决定性因素。

  加上00年代,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,市民阶层消费力日渐增强,城市成为了消费行业的主战场。如果要打城市,那要覆盖的就不只是CS渠道了,还有KA渠道,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大商场大超市。

  在这里,品牌是弱势的,渠道是强势的。超市愿不愿意要你的货,把你的货放在货架的顶层、底层还是中间层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品牌力。

  拿韩束举例,它为什么能率先跑出来,除了韩流持续火热之外,它在广告上也很舍得砸钱。

  2009年,它签了韩国明星崔智友,后来又签了林志玲、郭采洁、景甜,都是跟着流量和话题走。后来,它又开始投放电视广告。

  2014、2015年,韩束先后以2.4亿元、5亿元拿下当时的综艺收视冠军《非诚勿扰》的冠名,而且一度是全国各大地方电视台的TOP级金主。

  至于大家把韩束叫做「微商之王」,都是之后的事情了,在那之前,韩束一直是广告之王。

  丸美也差不多,2007年,它推出了史上第一款明星产品——丸美弹力蛋白眼霜,伴随着大规模的产品营销,也有了那句经典的广告语「弹弹弹,弹走鱼尾纹」。后来丸美也开始重注电视广告,在地方卫视最高光的那几年,丸美一直把营销资源压在湖南卫视身上,芒果台也帮助丸美成功打出了品牌势能。

  当时,珀莱雅的快速地增长慢慢的开始遇到瓶颈了,于是他们找到了已故的中国洗脑广告之父,叶茂中。

  在拿到珀莱雅600万策划费用以后,他建议珀莱雅成为「深层补水专家」,还拿出了六个字的广告语「补水、锁水、活水」。

  当然,配套概念还得拍广告,还得请代言人,还得做投放。于是珀莱雅找到了大S。

  不知道多少人还有印象,当年大S不止是演艺圈偶像,还有个称号叫美容大王,还出过书,有不少女生还会模仿她瘦身和养护头发的一些技巧。

  总之,靠着精准的定位和代言人选取,加上千万级的广告投放费用,珀莱雅顺利杀入城市商超,开始了新一轮的狂飙突进,直到2017年,珀莱雅上市了。

  其实从这里我们就能够正常的看到,护肤美妆行业的渠道变化与经营销售的方式是紧密相连的。

  美妆是一个典型的高毛利+高营销投入的行业,大部分护肤品牌,营销投入都不会低于三成,四成多也是正常现象。而彩妆品牌复购更低,所以营销占比还要更高。

  因为营销占比高,所以美妆是零售业里,最重视渠道的投入产出比的。一旦某个渠道的投入产出比明显高于其他,或者某个平台的投入产出比下滑,美妆行业往往是反应较快,嗅觉较灵敏的。

  投电视广告这件事,除了打开大众市场知名度以外,还有一个隐性的作用。它不止是给消费者看的,还是给经销商看的。

  品牌要说服经销商进货,说服经销商卖力推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别家,一般是要给到真金白银让利的。但一个品牌如果打过广告,就天然有品牌力和信任度的背书。

  而当如果你的同行都这么做了,你要不要也去投个几千万签代言人做广告投电视台,答案就很显而易见了。

  所以说,美妆行业是整个消费品渠道更迭的晴雨表,也是最喜欢扎堆,最喜欢内卷的行业。

  但在电商时代,从线上搬到线下,像珀莱雅这样的「老品牌」,反应就没那么快了。

  关于美妆的电商化,这是个很大的话题,至少要用一期内容的体量来探讨,所以我这边只提一个小点。

  美妆护肤是极度依赖体验和尝试的,线下销售人员推荐和顾客亲自试用非常重要。

  那些身段灵活,最早吃到线上红利的,不是淘宝原生的淘品牌,就是借着公众号、抖音、小红书起家的新消费品牌,或者是路子很野的私域流量品牌,它们没有线下渠道,一门心思做电商,起量很快。

  我翻了一下珀莱雅的财报,2019年,此公司的线年第一季度,线下只剩下了一成份额。

  过去赖以生存的KA渠道和经销商,终究是被珀莱雅所抛弃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纯粹的电商美妆品牌。

  要适应新的渠道,当然也需要新的经营销售的方式。在话术和品牌之后,真正让珀莱雅大火的,应该是买概念。

  比如今年很流行的美拉德穿搭,背后的主要推手就是GQ杂志,把原本朴实无华的秋冬棕色系穿搭,包装成了「美拉德」概念。再比如什么「老钱风」、什么「多巴胺穿搭」,都不是什么新东西,但消费者就是愿意为概念买单。

  放到美妆护肤领域是相同的,比如「抗初老」概念的盛行,推动了防晒用品、无糖食品以及保健品等多个行业的爆发。

  必须承认,当消费社会越来越成熟,消费者就会更愿意为概念买单。那些抓住新概念的品牌,就能一夜翻盘。

  这几年护肤行业最爱提的词叫「早C晚A」。不是早上咖啡(coffee)晚上酒精(alcohol)那个,这里的早C晚A指的是早上用含有维C的护肤品,晚上使用含有维A成分的护肤品,是一种以抗衰老为主的护肤方法。

  而珀莱雅,就是抓住了「早C晚A」的幸运者。它在这之前抢先布局了「晚A」概念的红宝石精华,后来又推出了主打「早C」的双抗精华,不仅赶上了风口,更是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,将自己和这个概念绑定了起来,打造了套装产品,成功提升了客单价。

  在当下这个赔本也要卷价格的大环境里,能逆势把客单价拉高,还能每年实现大幅度业绩增长的公司,珀莱雅确实是有点东西的。

  尤其是在曾经火爆的新消费品牌纷纷折戟,大部分国货又走不出低价泥潭的情况下,珀莱雅在榜单上登顶,就显得更有故事性了。

 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珀莱雅就是成功了,这个行业城头变幻大王旗也不是啥稀奇事。保不准明年双十一的故事里,珀莱雅就成了另一个品牌上位的垫脚石。

  国货要怎么样才可以摆脱低价泥潭?答案是不要说自己是国货。因为据我观察,消费行业里但凡往自己身上冠以国货的,多半是拿「国货」这两个字做营销,希望能够通过「国货」这两个字卖出更高的溢价。日化行业更是重灾区。

  因为前面我们说过,美妆护肤行业是营销大户,包括珀莱雅在内,许多打着国货旗号的品牌,营销费用都远高于研发费用。在消费的人眼中,真正想要的国货其实只有两种。

  第一种是技术实力出众的,譬如华为、大疆这类科技公司,你总得有点真东西。一个标准线就是能去国际市场跟人掰手腕,那价格高点没关系,因为同样优秀的产品,我为国货买单是很合理的。

  第二种,是物美价廉的,主打的就是一个良心。外国品牌太贵,国货不说能在产品和技术上做到更好,但胜在便宜大碗,更具性价比。这至少也能成为许多国人买单的一个理由。

  最怕的就是,你花在产品上的钱比人家少,花在包装和营销上的费用比人家多,然后自称是国货,让我们消费者掏钱的。最后还要正气凛然地说:凭什么我们国货就不可以跟外国品牌一个价呢?

  在今天这个消费环境里,我认为国货应该是个褒义词。它应该由消费者去赋予品牌,而不是由品牌拿来合理化自己的高价。应该是先是一个好产品,其次它是国货,而不是因为这是国货,所以不能挑刺。要遵循市场,遵循最基本的商业逻辑,尊敬消费者,而不是拿国货当大旗。

  想要做国货,没问题,想要卖高价,没问题,想要国货卖高价,也没问题,但前提是忘掉国货,先把东西做好。

  《2023年双十一品牌榜单和去年对比,新消费谁裸泳了?》佩妮Penny的世界

  《珀莱雅对话珀莱雅,量化起底国内化妆品上市公司从财报到业务的连续逻辑》数里话